以改革创新精神大力推进中国老年大学教育事业发展
——在中国老年大学协会第十一次老年教育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
中国老年大学协会会长 张晓林
二〇一四年十一月六日
同志们:
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的热潮中,我们汇聚江城东湖之畔的湖北老年大学,召开中国老年大学协会第十一次老年教育理论研讨会。这是一次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的会议,也是一次交流理论成果、研究老年大学教育、探索老年大学发展的会议。
伴随着全国老年大学教育事业的发展,老年教育理论研究成果日见丰厚,理论创新成果的指导引领作用越来越大。经过这么多年的实践发展和经验提炼,老年大学教育理论研究已经显示出自身的鲜明特点,这就是:研究方向始终把握时代进步的趋势,研究主题始终坚持社会实践的要求,研究内容始终立足老年大学的实际,研究目的始终追求与时俱进的发展。中国老年大学协会召开的每一次老年教育理论研讨会,都有鲜明的主题,都是为了解决好老年大学教育中遇到的问题,探索中国老年大学发展的道路。这次在武汉召开第十一次老年教育理论研讨会,主题是:“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老年大学改革创新,努力建设高水平的老年大学”。入选理论研讨会的论文很多,其中不少论文观点新颖、见解独到,具有较高的学理价值,充分展示了老年教育的丰硕理论成果。这些理论成果,来自于老年大学办学实践,也必将有力地指导和推进我国老年大学的建设。
借理论研讨会之机,我着重讲四个问题,和大家共同交流,以期引起共鸣,推动中国老年大学事业的发展。
一、中国老年大学发展的历史回顾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历史步伐,中国老年大学教育事业走过了“而立”之年,充分说明这是一项以“夕阳工程”为对象的“朝阳事业”,是大有可为、大有前途的光荣事业,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和强盛的生命力。中国老年大学教育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创建、探索、发展中不断前进,在开拓、奋斗、创新中不断提升。
1、历经“三个阶段”
—是初创起步阶段:(从1983年到1988年)
1983年9月17日,我国第一所老年大学——山东老年大学成立,入学的有936名离退休老干部。在山东的影响下,各地也纷纷开办老年大学,至1985年底,发展到61所,在校学员4万多人。当年12月,“全国老年大学经验交流会”在京召开,李鹏等时任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会议,发表讲话,对这一新生事物给以肯定。在这次会议的鼓舞下,到1988年,老年大学发展到916所,三年增长14倍;学员数量扩大到13万人,三年增长2.25倍。1988年12月,中国老年大学协会成立,标志着全国老年大学教育联合体建立,同时也说明老年大学教育进入一个新阶段。
二是探索拓展阶段:(从1988年到2000年)
在中国老年大学协会的协调推动下,老年大学教育发展很快。1993年,老年大学教育走过了10年历程,其重点开始下移,县和一些街道乡镇也开办了老年教育,全国的老年大学、老年学校发展到5331所,在校学员增长到47万人。到1999年,学校数增长到17000所,学员人数扩大到130万人。期间的推动力量在于国家于1996年颁布了《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其中第三十一条规定:“老年人有继续受教育的权利”,“国家发展老年教育,鼓励社会办好各类老年学校”,“各级人民政府对老年教育应当加强领导,统一规划。”这一立法,标志着老年大学教育超出离退休干部工作的范围,成为广大老年人应当享受的权利。
三是科学发展阶段:(从2000年到现在)
这一阶段之所以从2000年算起,是因为这一年8月19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系统部署了包括老年教育在内的老龄工作;2001年6月22日,中央组织部等五部委又根据中央的决定发出《关于加强老年教育工作的通知》;2002年联合国第二届世界老龄大会召开,提出了“健康、参与、保障”的积极老龄化的方针。更重要的是:200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战略任务,大大推进了老年教育的发展。2004年底统计,全国老年大学、老年学校发展到了26513所,在校老年学员234万人,分别比1999年增长55.7﹪和80﹪。与此同时,老年大学和老年学校的硬软件建设和教学质量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2010年7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把“重视老年教育”写进中央文件,在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国家意志为老年教育“定性”——老年教育姓“教”,老年教育固然同时属于老龄工作、同时具有文化属性,但它的根本属性是教育;第一次为老年教育“定位”——它属于国家大教育体系中八种教育形式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第一次为老年教育“定格”——它必须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突出素质教育,以老年学员素质的提高实现“老有所乐”和“老有所为”。从2010年7月起,我国老年教育正式步入国家优先发展的教育殿堂。2012年12月28日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七十条指出,“老年人有继续受教育的权利。国家发展老年教育,把老年教育纳入终身教育体系。鼓励社会办好各类老年学校。各级人民政府对老年教育应当加强领导,统一规划,加大投入”。不仅进一步确认了老年大学教育的合法性,而且把老年大学教育纳入了终身教育体系,显示出国家从社会发展战略角度对老年教育的重视。
2、实现“五大转变”
改革赋予动力,创新增强活力。老年大学教育发展在改革创新的推动下,实现了“五大转变”。
一是坚持教育模式上的改革创新: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把老年大学教育融于整个社会之中,贯通了老年大学教育与社会的血脉联系。
老年大学教育坚持普惠性原则,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不断扩大老年教育的覆盖面,形成广覆盖、多层次、多学科、多学制的老年大学教育教学体系,不断满足各类老年群体的受教育需求;坚持校园课堂与社会课堂相结合,将老年学员的学习成果推向社会、展示风采,促进老年教育走向社会、参与社会、奉献社会;老年教育坚持向社会开放的同时,也成功地将自己融入了社会,贯通了与社会的血脉联系,搭建了一座使老年人实现个体再社会化的通道。
二是坚持教育内容上的改革创新:由休闲型向发展型转变,满足需求、引导需求、提升需求,拓宽、延伸、放大老年教育的社会功能。
老年人的学习目的,概括起来有两种:一种是对生存享受的满足,给生命以时间,利用退休后获得的休闲,参加学习,使生活尽可能充实、幸福、快乐,这一种可称之为“休闲性教育”,其价值在于延年益寿;另一种是对发展享受的满足,给时间以生命,在老年大学教育中汲取新的知识营养,力所能及地参与社会活动,使智力发展,潜能释放,在生活中再发展、再贡献,在再发展、再贡献中得到幸福和满足,这一种可称之为“发展性教育”,其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现代老年大学教育将二者融为一个统一体,在教育实践中,坚持“学、乐、为、教”相结合,既努力顺应老年人的需求,又积极引领更高更新目标,推动教育内容由“休闲性教育”为主向“发展性教育”为主转变。这一转变有利于培养政治坚定、思想常新、与时俱进的现代老人。
三是坚持教育形式上的改革创新:由单一型向多元型转变,利用社会资源、开辟多种渠道、发挥合力作用,发展壮大老年大学教育的力量。
最初的教育形式比较单一,绝大多数老年教育主要是采取开办老年大学的形式。随着老年人数量的日益增多、需求的日益强烈,各地立足本地实际,着眼未来发展,因地制宜、借势推力,以种种改革创新的举措,致力于教育形式由单一型向多元型转变。转变的形式各地各异、千秋多样,但核心内容是一致的:即以老年大学为开展老年教育的基本立足点,致力于实现“资源共享、力量聚合”。各地积极依托高校教育资源优势、利用社会资源广泛优势、运用网络传媒技术优势、借助社会各类专家学者人才资源优势,百花齐放,各显特色。由此,扩大了办学规模,拓展了教学范围,发展了老年教育。
四是坚持教育管理上的改革创新:由“师生”型向“亲情”型转变,坚持以人为本,强化人性化管理,突出老年大学教育中老年学员的主体性。
教育中最大的关系是“师生关系”,老年教育也同样如此,但又有自己的特殊性:教育对象上的特殊性——老年人已经具有了多彩的人生阅历、丰富的实践经验、各异的知识技能,他们的学习具有纯粹的非功利性;教育内容上的特殊性——根据老年人的休闲需求与发展需要而设置课程,老年人对学习内容具有完全的自主选择性;教育目标上的特殊性——助推老年人融入社会、融入的实践,以老有所教,创其所需、扬其所长、促其所健、帮其所乐、圆其所梦,助其所为。正是这些特殊性,决定了老年教育在管理上的特殊性——老年教育具有客观的“师生关系”,但在这种“师生关系”中,凸现的并非是传统的“教”与“学”的关系,更多的是彰显着社会血脉的“亲情关系”。也正是这种社会血脉的“亲情关系”,决定了老年教育管理人性化的立足点——坚持以老年人为本,突出老年教育中老年学员的主体性。
五是坚持教育成效标准上的改革创新:由低层次向高层次转变,与时代发展相同步,与社会进步相适应,与实践需求相衔接,推动老年大学教育迈上新台阶。
中国老年大学教育之初,在学习内容和活动形式上比较一致:主课是“保健”、主题“欢乐”。评判标准主要是:是否利于了延年益寿;是否利于了身心愉悦。老年大学教育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确立了更高层次更新台阶上的检验老年大学教育成效的标准,明确了老年教育要在提高老年人素质、开发老年人潜能价值的主课、主题上下功夫,逐渐形成了以“增进健康与感受快乐相统一、提升素质与实现价值相统一、满足自身与服务社会相统一”为主要内容的基本共识。
正是这五大转变,赋予老年大学教育蓬勃发展的生机和活力,同时也彰显了改革创新的巨大力量。
3、坚持“六个矢志不渝”
在中国老年大学协会第八次老年教育理论研讨会上,原会长张文范总结了中国老年教育发展25年的10条基本经验;在今年5月召开的首次全国老年教育高峰论坛上,中国老年大学协会常务副会长袁新立总结了中国老年教育事业发展30年的7条基本经验。这些基本经验的概括、提炼、总结,凝结着中国老年大学教育事业发展的集体智慧,融汇着中国老年大学教育事业发展的实践力量。在这次老年教育理论研讨会上,依据中国老年大学三十多年的创业、创新之路,概括了6条“老年大学”发展的基本经验,这就是坚持六个“矢志不渝”:
1、矢志不渝地坚持政治建校的方向;
2、矢志不渝地恪守以人为本的宗旨;
3、矢志不渝地追求人民满意的目标;
4、矢志不渝地弘扬改革创新的精神;
5、矢志不渝地践行求真务实的作风;
6、矢志不渝地彰显与时俱进的品格。
六个“矢志不渝”,是从老年大学自身建设发展的“方向”、“宗旨”、“目标”、“精神”、“作风”、“品格”上回答问题,与以往的成功经验一脉相通、相延为续,既有继承,也有新的概括。
二、深刻认识中国老年大学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老年大学协会名誉会长顾秀莲,在中国老年教育发展高峰论坛的开幕致辞中说过:“创办老年大学,发展老年教育,是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一项重要举措”;“创办老年大学,发展老年教育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项创举”;“老年大学已成为老年学员学习政治理论的阵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课堂,延年益寿的乐园,服务社会老有所为的阵地。”这些论述给了我们诸多启示。结合办学实践,我们形成以下五点认识:
一是老年大学教育是“积极老龄化”方针和理念的价值追求。
老龄化已成为全球性的趋势,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国际社会提出了“积极老龄化”的方针和理念,强调老年人要积极面对老年生活,不仅保持身心健康状态,而且要融入社会,参与社会发展;强调社会要为老年人创造参与活动和学习的一切机会和条件,让每一个进入老龄期的人都能够享有健康的生命质量和良好的生活质量,在社会力量的保护、照料和保障中,使老年人既健康,又长寿;既参与,又奉献;既服务社会,又受到社会的保护,使社会保持活力,实现和谐发展,使老年人生活更加幸福、更有尊严、更具价值。
中国老年大学教育是应运而生,回应了时代呼唤,把握了社会诉求。老年大学教育以帮助老年人增长知识、丰富生活、陶冶情操、促进健康、服务社会为宗旨,通过教育、学习,使老年人身心健康,始终与社会保持密切联系、和谐同步;使老年人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增强自我服务和为社会服务的能力,继续为家庭和社会作出贡献;使老年人在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社会健康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中发挥独特作用。
二是老年大学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内容。
终身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为人的终身学习提供了广阔的教育时间与社会空间。终身教育观,赋予教育以全新的社会内涵:教育贯通人生历史全过程,涵盖社会教育全方位;是学习者自我充实、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重要途径。党的十六大、十七大都把建设终身教育体系纳入“小康社会”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宏伟目标之中;党的十八大又庄重提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求“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
老年大学教育是终身教育的最高阶段。老年大学承担着终身教育的社会使命,成为终身教育体系中的最重要社会载体。三十多年来的实践证明,老年大学教育功在惠老、利在千秋:它使人的生命从始至终都有社会教育的支撑和推动,使人的生活丰富多彩,使人的创造潜能得到巨大释放和发挥。
三是老年大学教育是实现老年个体再社会化的助推力量。
老年个体再社会化,是指老年人随着环境和自身状况的变化而不断学习新的角色规范、接受新的角色期待、承担新的角色责任、履行新的角色义务的社会实践过程。
发展老年大学教育,帮助老年人融入社会,实现“再社会化”,成为现代社会生活中新老年人的有效方式。大家熟知,“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是我国老龄事业发展的目标。其中“老有所教”举足轻重:“教”不仅指导“老有所学”的方向,而且丰富“老有所养”的内涵,增进“老有所医”的效果,开发“老有所为”的潜能,提升“老有所乐”的品位。老年大学教育就是要通过教育和学习活动,提高老年人的社会参与能力和社会交往机会,使老年人的宝贵人生经验得以升华,能力得以发挥,把自己融入时代的大潮中,使自己继续成为“社会的人”,展示才艺、陶冶情操、增进健康、服务社会,焕发人生的第二个春天。
四是老年大学教育是共筑中国梦的重要力量源泉。
办好人民满意的老年大学教育,可以充分发挥老年群体尤其是老干部、老党员的政治思想资源和社会资源优势,凝聚社会共识,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力量支撑。通过老年大学教育,引领老年群体关心党和国家大局,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和进步的机会,共同享有人生再次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凝心聚力,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从而有力地推进实现中国梦的进程。
五是老年大学教育是依法治国、建设和谐社会促进力量。
老年人是我们社会的宝贵财富,是支持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正能量,在依法治国、建设和谐社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老年群体相对其他人群来讲,具有人生阅历丰富、知识经验多、年高望重等特点。在社会管理和建设中,通过老年人的解惑释疑、法制宣传、榜样示范、舆论监督、作风评议、志愿服务、关心帮扶等活动形式和方式,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无疑是一支加强社会管理和建设的特殊力量。
三、在改革创新中大力推进中国老年大学教育发展
回顾中国老年大学教育事业走过的历史道路,我们深感欣慰和自豪;深刻认识中国老年大学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在肯定成绩、总结经验的同时,也必须正视存在的问题与差距,这主要是:一些老年大学(学校)的办学经费、资金投入不足,致使校舍及基础设施条件较差,影响了正常教学,制约了学校的发展;老年教育的制度化建设和政策法规体系建设,老年大学依法立校、依法发展等工作还有待加强;老年教育工作发展不够平衡,市(地)级(含)以下部分学校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程度不高;部分学校的办学与教学水平不够高,优质师资紧缺;还有部分乡镇(办事处)尚未开办老年学校,远不能适应老有所教、所学的需要;我国老年人的入学率及整个老年大学教育工作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较大;等等。应该说,这些都是前进中的问题,发展中的矛盾,探索中的课题。我们要在继续推进老年大学教育事业的历史进程中、凝心聚力,开拓进取,不断认识问题、不断破解难题,不断实现发展。这里,最重要的是坚持改革创新,使困难的压力在改革中转化为前进的动力,使难题的挑战在创新中激发为发展的智慧,从而不断推进中国特色老年大学教育事业发展。
中国老年大学教育坚持改革创新,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切实做到“六个坚持”:即坚持把老年大学建设成为老年人“增长知识、丰富生活、陶冶情操、促进健康、服务社会”的求知学园、健康乐园、温馨家园作为改革创新的主攻方向;坚持把人才强校、质量立校作为改革创新的重要支撑;坚持把“培养和塑造现代老人”,“办好人民满意的老年大学”作为改革创新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课程设置层次性、多元性、合理性、实践性、提升性作为改革创新的核心内容;坚持把教学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作为改革创新的关键着力点;坚持把“广开渠道、整合资源,社会参与、多样办学,扩大规模、普惠老人”,“让更多的老年人享受老年教育”作为改革创新的现实突破口。为此,要强调四个方面的改革创新:
一是老年大学教育工作理念的改革创新
有什么样的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思路,就有什么样的方法和措施。要实现老年教育工作理念的不断创新,必须做到高、新、实。“高”,即具有高涨的创新热情、具有高超的创新思维、具有高度负责的创新精神。要把工作理念创新作为一种责任,作为一种素质,作为一种境界,大胆实践,大胆探索。“新”,即注重学习新知识、注重积累新经验、注重探索新问题,努力在新的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积极主动地探求老年大学教育事业发展的新领域、新实践。“实”,即结合实际、抓住实功、突出实效。老年大学教育工作者,必须立足岗位,发挥主观能动性,注重在教学、管理、服务等方面做足功课,推动老年大学教育工作理念创新。
二是老年大学教育教学内容的改革创新
教学质量、教学水平的高低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因此,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要富有创新性,做到三个适应。一是适应形势发展。这要求老年大学教育工作者根据形势发展要求,适时调整充实教学内容,紧跟时代步伐、紧扣时代主题。二是适应社会需求。老年大学教育是社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教育实践中,应当围绕社会需求创新教学内容,使老年大学教育的经济社会文化价值得到社会认可、教学成果得到社会称赞,使老年学员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愿望得到满足。三是适应老同志爱好。老年教育实践证明,适合老同志的,就是最好的。因此,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一定要坚持适合老同志这一基本原则,把教学内容的设置与老同志的追求相联系,始终保持教学内容的充实性和新鲜感,始终保持教学内容更具有适合性,使老同志学有所乐、学有所获。
三是老年大学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
老年教育不同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教学中,应当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用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推动老年大学教育质量的提升。要坚持校内教学与校外教学相结合。校内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系统传授知识和技能,重点突出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在狠抓老年人普遍喜欢课程教学的基础上,突出品牌课教学,突出地域文化课教学。校外教学是校内教学的补充和延伸,重点突出实践教学,形成校内教学与校外教学互补的有机整体;要坚持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老年大学教育具有普惠性、大众性、公益性。要想使老同志享受到受教育的权利,仅仅依靠小小的课堂是做不到的。多数地区出现班班爆满、一座难求的局面。为改变这种局面,必须利用网络、电视等现代化的媒体教学手段,弥补课堂教学的空间不足,最大限度地满足老年人学习新知识、幸福度晚年的愿望。
四是老年大学教育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
老年大学教育工作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工作任务重,必须依靠良好的体制机制做保障,依靠齐抓共管的合力,形成重视老年大学教育、关心老年大学教育、做好老年大学教育的良好局面。要在领导体制上创新。坚持以各级党委、政府为主导,向办学社会化、社会化办学迈进。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要把老年大学教育纳入工作职能,形成党委政府领导,主要负责人牵头抓总、分管领导主抓,有关部门各司其职、恪尽职守、齐抓共管的科学的领导体制。要在办学机制上创新。以各级党委组织部门主管,老干部工作部门主办为主流,以企业、社会团体、民办为辅,形成办学的多元化机制,形成老年大学教育良好的竞争机制、推进机制。要在用人机制上创新。在师资力量上,坚持名师培养战略,依托高等院校培养适合老年教育事业的合格专业人才,建立一支稳定的、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教学队伍;在管理服务人员上,以提升管理服务能力为重点,全面提升管理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要在政策法规体系建设上创新。新形势下,以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加大立法力度,创新老年教育政策法规体系建设,做到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使老年教育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四、积极探索和彰显老年大学教育事业的中国特色
老年教育事业是世界性的课题,因此中国老年大学教育必然具有国际共性的一面,我们无疑要学习借鉴别的国家老年教育发展的好经验、好做法。但更为重要的是,中国老年大学教育毕竟我们自己的事业,必须要立足我们自己的国情,从中国的实际出发,逐步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老年大学教育事业发展道路。
一是要进一步丰富中国特色老年大学教育的实践特色。中国老年大学教育发展三十多年来,其实践特色已经在许多方面凸显出来。比如,“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办学特色;多方面满足老年学员求知、求健、求乐、求为要求的人本教育特色;传承中华民族从古到今的优良文化传统与学习、吸收国外先进文化传统的文化兴学特色;形成了第一课堂教学、第二课堂自主活动、第三课堂参与服务社会的三个课堂的教学特色等等。这些特色特点,要很好地坚持下去,同时也要随着环境和条件的发展,进一步加以丰富、充实和提高。这就要求我们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通过创造性实践,使中国特色老年大学教育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
二是逐步形成中国特色老年大学教育的理论特色。三十多年来,老年大学教育界的有识之士,在不断探索、开拓、丰富和创新着老年大学教育的理论框架,逐步朝着形成中国特色老年大学教育理论体系的方向迈进,从而把对老年大学教育的思想认识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以创造性的填补了老年大学教育的理论空白,丰富了老年大学教育的理论宝库,使中国特色老年大学教育体现出鲜明的理论特色。不断深化逐步形成中国特色老年大学教育的理论特色,要求我们立足实践的新发展,不断作出新的理论概括,不断丰富理论体系,永葆科学理论的旺盛生命力。
三是进一步弘扬中华传统民族特色,同时大力彰显地方民族特色。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质,这些特质集中体现在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精神中。中国特色老年大学教育集中而鲜明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特质。中国特色老年大学教育的民族特色,既体现了传承延续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精神,又体现了保护彰显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精神。我们要进一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并高度重视地方民族特色,使其成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老年大学教育的精神力量。
四是反映时代要求与时俱进,融入时代特色。中国特色老年大学教育的实践与发展,其本身就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回顾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老年教育正是应我国改革开放之运而生,应人口老龄化加快之势而生,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而生。因此,要继续反映时代要求,融入时代特色,就要求我们坚持与时俱进,以宽阔的视野观察当今时代的发展变化,始终追随时代步伐、融入时代潮流、体现时代精神、反映时代要求,自觉把老年大学教育事业纳入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当中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开创中国特色老年大学教育事业新局面。
同志们,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部署和精神,为中国老年大学教育发展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为中国老年大学教育发展确立了法治的保障和支撑。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精神,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大力推进中国老年大学教育事业发展,努力开创中国老年大学教育发展的新局面。